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家乡记忆,深深烙在当地人的心里,浓缩为一缕乡愁,凝聚着人心,诉说着久远的幸福,牵动着远行的游子。有时,它是一缕炊烟,载着妈妈的味道;有时,它是一湾碧水,映着儿时的憧憬;有时,它是一屏青山,含着不卷的等待。对于白水古镇的人们来说,那一缕经久的酸味是最为浓烈的乡愁,不论自家人的一日三餐,还是招待远方的客人,“雪里霉花”总是他们不变的情有独钟。
梅花之殇
白水酸菜生产历史悠久,香味特殊、酸而不寡、扒而不烂,早在清代就已驰名远扬。据传,清朝咸丰年间,云南回民起义,朝廷派陈公宝到云南镇压,自五尺道南征,官兵长途跋涉进入云南后,兵士疲惫不堪,食欲大减,到达今富源县境内时,只能喝水不能进食了,随征官员慌乱无策,到达南宁县白水分县后,陈公宝住在白水驿站,晚宴时只喝了半碗菜汤泡饭。第二日驿站厨师一大早起床准备早饭,忽闻豆腐香,沿香寻去,见一农妇正在点豆腐,厨师便买回豆腐,用豆腐、酸菜、胡辣椒做了一道菜。陈大人吃后,味口大开,连连称好,问这道菜名,厨师想菜中有酸菜、豆腐、胡辣椒,就报“雪里梅花”。平息回民起义后,陈公宝回到北京,寻遍京城厨师,无人会做“雪里梅花”,派人到云南南宁,才搞清此菜的作法,令人将“雪里梅花”列入《宫庭菜谱》,从此该菜名传京城。
梅花之艺
白水酸菜特有的风味和它独特精湛的腌制工艺有着直接关系,这也是绝大中华美食的共性吧,每一道精美绝伦的美食,它的制作工艺往往就是一项赏心悦目的艺术。白水酸菜的制作工艺也不列外,可谓是匠心独运,灵趣氤氲。一道菜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是食材,在白水独特的水土条件下生长的大杆青菜是白水酸菜的原始材料,生长过程中不施化肥、农药,长达半年的生长周期是确保其纯绿色、有机、营养的根本保证。待青菜质量长成即可准备腌制,研制过程注意事项颇多,腌制器具必须是白木木杠,有着淡淡的木香但不浸入他物;腌制所用的水必须是天然泉水,多是用白水水洞山之水,一股清流泻于洞口如白带,白水由此得名,饮水思源,这也是白水人对家乡的深深念想吧;一切准备就绪即可开始腌制,白水酸菜采用“踩”的方式,但您大可放心,确实是用脚踩但不但没有任何不卫生之说,反而渗入一缕淡淡的稻香,可谓大自然最淳朴的美味碰撞,踩制之人需先沐浴换工作服,换上新布鞋,再套上隔离膜,最后再穿上新编的草鞋,即可开始踩制酸菜,腌制过程中不用食盐,完全自由发酵长达4个月之久,且发酵过程需露天完成,不用担心会产生影响健康的亚硝酸盐也可以充分吸收自然灵气,成就白水酸菜过硬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。当它和白水另一特色——白水豆腐一碰撞便成就了“雪里梅花”的美味佳肴。
梅花之魂
“忽然一夜清香发,散作乾坤万里香。”不是梅花却胜似梅花,白水酸菜之韵味已不仅仅是一道菜,对于久居白水的老人来说,它的味道就是餐桌的味道,早已是每日餐桌上的必备;对于远行的游子来说,它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,是妈妈的味道,是一缕酸酸的乡愁,载着祝愿和幸福。它已经成了白水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独挑起白水饮食文化的大梁。目前白水酸菜已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一笔不可衡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,将白水酸菜的技艺传承下去,并发扬广大,拾起那份厚重的古镇文化,留住那缕酸酸的乡愁是广大白水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希望,更是义务。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白水酸菜的传统技艺已得到标准化、规模化的开发和保护,在传统酸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加工,已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食,也可以作为日常饮品,具有开胃、解暑、提神、减肥、助消化之功效。
联系人:何琴书
电 话:13987489605
地 址: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缘鑫农业有限公司